当前位置: 顺通范文网 > 教学设计 >

2023年最新部编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学设计与反思大全(14篇)

|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最新部编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学设计与反思大全(14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最新部编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学设计与反思大全(14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部编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一

《月光曲》是六上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本册八篇老教材中的其中一篇。这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读后,我们也仿佛进入了乐曲描述的如梦如幻的美妙境界,对乐曲产生了无限向往,同时对贝多芬产生了深深的敬仰和爱戴之情。文章熔传说、美景、深情于一炉,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文字中,受到美的熏陶,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二是体会作者在叙事中进行恰当的联想,使文章的表达更加充实、情感更深刻。

学习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意境的美。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3、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

重难点:

重点是领会《月光曲》描绘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以及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背景。

难点是从《月光曲》的意境中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课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会了生字词,了解了贝多芬生平。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更深入地去了解贝多芬。

(二)学习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第9自然段)

1、上节课我们布置了一个任务,找出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的段落,是哪一段?课件出示第9自然段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这段文字有没有描写《月光曲》的琴声、节奏及旋律?(没有)它写什么?(月亮和大海)

2、自由读这一段,这段文字描绘的意境美不美?(美)你们是从哪体会到的?

这里描绘了几个画面?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

月亮升高卷起巨浪

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指导朗读

读出景色的变化,指名读,评价,师引读全体学生读

3、这三个画面都有月光的照耀,十分地美。这样美丽的景象是兄妹俩亲眼看到的吗?(不是)从哪知道?(好像、仿佛)

为什么听着贝多芬弹的乐曲能让兄妹俩联想到这么美丽的景色?这说明了什么?

你们想不想来听一听,感受一下《月光曲》的神奇力量。播放《月光曲》

4、通过倾听,再加上第9段文字,你们能说说《月光曲》的旋律和节奏是怎么变化的?

再去好好读读这段话,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可以从三个层面去分析

小组派代表汇报

生1:曲子刚开始时,节奏是比较慢的,曲子很舒缓。这时,贝多芬应该是轻轻地按起琴键。

生2:月亮越升越高,曲子应该逐渐增强,节奏也快些

生3:到最后声音和节奏都达到了高潮,越来越响,越来越快。

师:你们也是懂音乐的,要是贝多芬能听到你们的回答,肯定会说你们是他的知音。一起来把这段读一读,相信这次肯定会读得更好!

(三)追溯根源了解创作背景

如此美好的乐曲,贝多芬是在怎样的心境和激情中创作出来的呢?接下去我们去看看贝多芬的创作背景。(学习第2到8自然段)

找出引发他创作的一些起因的句子。

1、出示: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抓住“断断续续”、“茅屋”、“正是他的曲子”等重点词来理解。

在这么僻静的小镇上,这么贫穷的人家,却听到有人弹奏自己的曲子,贝多芬会怎么想?

2、贝多芬想去看个究竟。他走近茅屋,听到了有人在谈话。

出示: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

从兄妹俩的对话中,你听出了什么?

“随便说说”什么意思?姑娘真的是随便说说吗?她为什么要这样说?说明了什么?

师:你们听出的东西可真多,那你们能把他们的手足之情表达出来吗?

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名2人读分男女生读)

贝多芬听出来了吗?他会怎么想?

师小结:贝多芬也和你们一样,被兄妹俩纯洁、善良的美好心灵感动了。于是他推开门走了进去,发现正如他在外面猜测的一样,这家人的确很穷,哥哥是个(皮鞋匠),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弹琴的妹妹竟是个(盲人)!看到这一切,一股同情心油然而生。他坐下来,弹奏起盲姑娘刚才弹的曲子。

3、同学们,当盲姑娘听出是贝多芬时,她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实现时,她的心情会怎么样?(激动)

出示: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指名读出激动的语气

这里两个“您”一样吗?

谁再来读一读,评价

盲姑娘是根据什么做出的判断?(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

师:贝多芬觉得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还十分的(懂音乐)是的!除了这句话,还有哪里可以看出她懂音乐?(听得入了神)

在这么僻静的小镇上,在这么一个贫穷的家里,贝多芬却遇上了自己的知音(盲姑娘),他的心情怎样?他会怎么想?

4、贝多芬决定再给盲姑娘弹奏一曲

出示: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请看看他对盲姑娘的称呼(您),为什么称盲姑娘为您?

5、师讲述:这时,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是那么地清幽,那么地美。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他们是那么地淳朴,那么地善良。他触景生情,激发了创作激情。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创作出举世闻名的钢琴奏鸣曲《月光曲》。

(四)领悟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月光曲》内容正是贝多芬感情的抒发,月亮和大海的变化正反映着贝多芬心情的变化。

开始时微波粼粼的海面,贝多芬想到的是什么?(兄妹俩淳朴、美丽、善良勤劳的美好情操)

后来波涛汹涌的海面,仿佛是(替兄妹俩向不平等的社会提出抗议,为兄妹俩鸣不平。)

(五)升华总结

最后,让我们带着感动和对贝多芬的无限崇敬,再听一次《月光曲》,你会有更深的感触!

贝多芬仅仅是同情兄妹俩吗?(不是)他同情哪些人?(所有的穷苦大众)

师小结:贝多芬不仅在音乐上有着卓越的才华和高超的技艺,更有着同情和热爱穷苦人民的博大情怀。

板书设计:

月光曲

贝多芬盲姑娘(穷苦大众)

同情

感动爱音乐

激动懂音乐

部编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二

1、正确读写并理解“蜡烛、茅屋、清幽、盲姑娘、琴键”等词语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在质疑理解、感情朗读、想像写话的语言实践过程中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及了解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3、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1、自学生字新词,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一课时】

一、听写词语,自由说话,引出问题

1、学生听写词语:蜡烛、茅屋等

2、学生自由说话:选用刚才听写的词语根据课文内容说一段话,教师随机点评

3、教师引出问题: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不朽名曲《月光曲》?

二、进入问题,自主感悟,感情诵读

语段一: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1、贝多芬听到哪一句话起就心动了?(感情朗读)

2、贝多芬从这一句话中听出了什么?

(1) 盲姑娘家境贫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家境贫穷?)

(2)盲姑娘热爱音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热爱音乐?)

(3)师: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她依然热爱着生活,姑娘虽然家境贫困,但是她并不放弃对艺术的向往与追求贝多芬的心被触动了

3、贝多芬从兄妹俩的整段对话中还听出了什么?

(1)妹妹的懂事、兄妹俩之间的相互关怀与体谅等(感情朗读)

(2)师:盲姑娘这么贫穷,但是这么热爱音乐,又这么懂事,他的心被深深感动了,所以走进茅屋

语段二: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1、学生质疑

预设问题一:盲姑娘什么也看不见,为什么知道她是贝多芬?

预设问题二: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

预设问题三:贝多芬弹一首曲子已经满足了盲姑娘的心愿,他为什么还要再弹一首曲子?

预设问题四:贝多芬为什么称盲姑娘为“您”?

2、梳理问题

3、解决问题(感情朗读)

三、入情入景,想象写话,欣赏音乐

1、师生共读“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段落,感悟交流语段: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了琴键

2、重新回到问题:贝多芬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

3、进一步了解贝多芬,联系上文,想像写话,体会贝多芬内心情感

课外资源: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贝多芬

4、欣赏《月光曲》片

部编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三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重点: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难点: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的原因。

诵读品味,采访探究,音乐怡情

《月光曲》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月光曲》"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三、出示自学提示

1、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2、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默读课文一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4、默读2——6自然段,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学生自学,全班交流。

师:《月光曲》是首什么曲子?

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贝多芬资料,以激起学生学习情绪。

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全班交流遇到容易出错的生字,多分析一下字型结构,

给本课的生字组词语辨析。(点击字形结构,会显示例词。)能说说幽静纯熟陶醉这三个词语的意思。会用这些词语造句。(点击课件出示解释和例句。)

学生在练习本上写生字词。

辨析部分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交流第一自然段

1、齐读

课文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既然是传说,也就说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2、理解"谱写":

“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

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

交流课文2—6自然段

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什么?(断断续续的弹琴声)

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

启发学生联想:“同学们想一想,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

师: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不大熟练,但是很不容易。)

指名分角色读第五、六两自然段的对话。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朗读。

部编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学设计与反思篇四

1、掌握本课生字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以及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3、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中的情感美、意境美以及文字美。体会贝多芬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爱。

1、感受文章中由皮鞋匠兄妹情深以及贝多芬与皮鞋匠兄妹间的情感美,体会课文第九自然段所表现出的意境美、文字美。

2、学习文章中运用优美的语言文字表现音乐美的写作方法。

课件

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1、揭示课题

2、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品读第一部分,发现情感美。

1、默读课文2-7自然段。

2、学生交流。

a、交流原因。

b、抓住重点词句来揣摩文字背后的情感。

c、交流贝多芬又弹一曲的原因?

三、感受音乐的魅力

默读第九自然段,把相关的句子画下来。

1、读出画面美和音乐美。

2、读出文字所描绘的旋律变化。

部编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五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及相关新词,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

2、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想象力及音乐的鉴赏力。

3、通过理解课文,了解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4、学习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心灵;并通过欣赏《月光曲》,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陶冶爱美的情趣。

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及感情变化。

电脑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音乐导入

1、播放钢琴曲《月光曲》。

2、让学生自由畅谈听后感受。

3、简介《月光曲》:

刚才我们听的这首曲子名叫《月光曲》,是首钢琴曲,它是由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那么它描绘的到底是怎样的景象呢?它是怎样谱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汇报初读收获:

⑴字、词的掌握情况:

①认读生字、生词。

②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语。

⑵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⑶交流初读感受:

①贝多芬为贫穷的盲姑娘弹曲子,说明他有同情心。

②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的第二首曲子就是《月光曲》,是他即兴创作的。

⑷质疑问难:

贝多芬在给盲姑娘弹奏一曲后,为什么还要弹第二首?第二曲子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创作出来的?皮鞋匠听着琴声,好象看到了什么?为什么好像会看到这样的景象?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大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三、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探究课文

1、自渎,围绕重点段、重点词句进行感悟,将感悟结果以批注的形式写在书上。

2、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巡视时加以引导或点拨。

3、班上汇报:

针对“贝多芬走进茅屋,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这一问题进行交流。

⑴贝多芬在各地巡回演出的空闲散步时,无意中听到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走近时又听到屋内穷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被感动,于是推门进屋,谈奏了刚才姑娘弹的那首曲子。

引导:

贝多分作为大音乐家,到各地演出还到小镇上演出,并且无偿为盲姑娘弹奏,这一切说明什么?

(说明贝多芬没有架子,生活在人民之中,同情、热爱劳动人民,心地善良。)

⑵贝多芬弹完一曲,盲姑娘说:“谈得多纯熟呀!感情多深哪!”这说明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很有音乐素养。贝多芬为在这儿遇到了知音而激动,因此用“我再给你弹一首”来回答盲姑娘。

引导:盲姑娘因为什么断定给他弹琴的人是贝多芬。

①贝多芬正在小镇上演出;

②弹得如此纯熟,对乐曲的感情体会的这么深刻,只有曲子的创作者──贝多芬本人才能做到。

练习朗读,把握穷兄妹俩对话中的互相体贴及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激动的评价。

关于“第二首曲子(即《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创作出来的?”这一问题,应引导学生弄清以下内容:

a、贝多芬心情激动。

b、当时“风吹灭了蜡烛”,屋里洒满银光,“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这景色很美,这美盖过茅屋里的贫困和凄凉,这美感染了贝多芬,诱发了他的创作灵感,怀着对穷兄妹俩的同情,决定把美好的音乐奉献给贫穷而爱好音乐的人。于是贝多芬借景抒情弹奏出了《月光曲》。

引导:皮鞋匠听着琴声,好象看到了什么?为什么好像会看到这样的景象?

(他好像看到了波涛汹涌的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因为贝多芬弹得非常好,加上皮鞋匠懂音乐,他听到贝多芬弹奏的美妙的钢琴声就联想到了这些景物。)

引导:

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大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贝多芬的这首曲子弹得非常好,能让人产生共鸣,引起人无限的联想;也说明了盲姑娘懂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她听得入神了。)

⑶再放钢琴曲《月光曲》,让学生感受旋律的进展,并想象乐曲的意境变化。

有感情地朗读8、9两自然段,感受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正是他当时激动心情的真实抒发。

三、总结扩展

1、感情朗读全文。

2、再听贝多芬的《月光曲》。

3、说说学文后或听乐曲后的感受。

四、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像“幽静的小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样的词语。

2、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曲子,听后把想到的景象写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月光曲

被琴声吸引

被对话感动

贝多芬进屋弹一曲有才华有同情心

即兴弹奏

记录下来

部编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学设计与反思篇六

1.掌握生字词,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

2.合作探究,揣摩关键语句,学习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和想象的手法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音乐的美妙以及贝多芬热爱音乐、同情穷人的情感

揣摩关键语句,学习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和想象的手法体会音乐的奇妙以及贝多芬热爱音乐、同情穷人的情感

两课时

朗读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第一课时

1.导入(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月光曲》,这是乐圣贝多芬的的钢琴曲。大家光看这个曲名,觉得它会演绎出什么样的画面?(学生各抒己见)这只是同学们的看法,那么事实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月光曲》,从文字中感受一下音乐的奇妙。

2.贝多芬及《月光曲》简介(5分钟)3.生字词预习检查(8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字词可通过查阅字典、翻阅工具书、同桌讨论等方式解决。用开火车的方式轮流读ppt上的生字词,最后齐读巩固。 4.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几个问题:

(1)理清课文思路(时间、地点、人物、情节)——两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的晚上,贝多芬在莱茵河边的小镇上演出,他在小路上散步时走进一间茅屋,给盲姑娘兄妹弹奏了两首钢琴曲,在此过程中创作了《月光曲》。

(2)贝多芬当时是什么身份?盲姑娘家呢?——贝多芬是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有许多著名的乐曲,还会在各地旅游演出,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盲姑娘家家境贫寒,买不起音乐会的票。因为盲姑娘渴望听到贝多芬的演奏,所以进行了演奏。

(3)贝多芬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月光曲》的?《月光曲》好听吗?——贝多芬在弹完一曲后,因着盲姑娘兄妹的反应和清幽的月光有感而发。《月光曲》的演奏都让两兄妹陶醉了,足见其美妙动听。

5.精品细读,欣赏月光(15分钟)

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贝多芬是在给盲姑娘演奏的过程中创作出《月光曲》的。这盲姑娘到底是何许人也呢?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找一找关于盲姑娘的语句,试着从语言、神态等描写中分析一下盲姑娘的人物形象,可以小组讨论一下。预设学生成果:

a.家境贫寒——“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语言描写,直接说明盲姑娘家的穷。“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微弱的烛光”、“旧钢琴”,环境描写,揭露了她家条件不好。

b.善良体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从兄妹之间的对话可以看出两人兄妹情深,虽然贫穷,但没有因此而互相埋怨,而是互相理解体谅。

c.热爱音乐——“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好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语言描写,盲姑娘虽然贫穷、看不见,但是她十分热爱音乐,两个感叹句体现了她对音乐的渴望追求。

(同桌合作,分角色读第3段。重读“多难弹啊!”,读出怎么也学不会的懊恼,“那有多好啊!”则是向往渴求的语气。中间哥哥的话要读出内疚自责的语气,“是啊”可带点叹息,强调两个“太”。最后一句姑娘的话又要有安慰的语气,所以要语速放慢,声调放缓。)“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这个动作描写体现了盲姑娘迫不及待想要听到别人演奏的心情。 d.聪慧、懂音乐——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听得入了神”说明盲姑娘沉浸在音乐里,“激动”这个心理描写直接体现了盲姑娘当时的心情,两个“您”说明她当时太过激动导致说话都断断续续的,两个感叹句既表现了她的激动,又侧面体现了她对音乐的理解很深刻到位,就像贝多芬音乐上的知音一样。同时她虽看不见,但却能通过音乐判断出贝多芬的身份,可见她的聪慧。

(请同学读一读这句话,前半部分可读的慢一些、舒缓一些,后面的话要读得语速快、激动、激昂,两个“您”要有停顿)

6.课堂小结(5分钟)

这盲姑娘虽然眼睛看不见、家境贫寒,但却有着一颗热爱音乐、体贴善良的心,怪不得贝多芬愿意为她演奏两曲。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这位盲姑娘,下节课我们将来认识音乐天才贝多芬,同学们课后可以自己先品析一下贝多芬的形象。

7.板书设计

贝多芬

盲姑娘

(德国著名音乐家)

(家境贫寒、善良体贴、热爱音乐)

弹奏

入神

再弹

记录

陶醉想听

第二课时

1.导入(5分钟)

复习上节课内容

2.精品细读,欣赏月光(30分钟)

贝多芬当时为什么要给盲姑娘弹琴?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预设学生成果:这是由环境(“幽静的小路”,很容易勾起人的情绪)、盲姑娘对音乐的热情、兄妹间相互体谅的真情、贝多芬同情穷人、善良易感的胸怀多方面决定的。

而贝多芬弹完一曲后又弹一曲则是因为贝多芬佩服盲姑娘能够通过一首曲子就分辨出其中的技艺和感情,他在小镇遇到了知己,非常欣喜,所以愿意有感而发、多弹一曲。教师引导:贝多芬在听到盲姑娘的赞美之后没有回答,这时他在想什么呢?同学发挥想象力想一想,想好之后四人小组分享一下。

没有想到,这次弹琴贝多芬创作出了不朽的《月光曲》,当时的环境如何?盲姑娘兄妹眼前浮现出了什么画面?请同学再次阅读

8、9段,想象一下当时的画面。预设学生成果:

创作环境:蜡烛被风吹灭,月光照亮茅屋,使得环境变得格外清幽。这种清幽静谧的环境特别容易使人思绪万千,于是性格本身就易感的音乐家贝多芬被这月光和清幽触动。另一方面,旁边站着的兄妹是他的听众,是他的崇拜者,是他的知音,知音难觅,真情动人,情与景交融,更容易触发灵感。

第一幅画面:月亮升起,海波粼粼。“微波粼粼”一词写出了波光的形态,是微弱的、闪着光、有层次感的,“霎时间”则写出了月亮升起一瞬间的迅速,具有动感,“洒满”体现了月光照射范围之广,有种豁然开朗的惊喜感。

第二幅画面:月亮升高,穿过微云。“穿过”使得月亮升高这个现象动态化,“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则描写了微云的形态,轻薄缥缈,在月光下显得梦幻温柔。

第三幅画面:月光照耀,波涛汹涌。“忽然”一词使情绪急转直下,“刮”、“卷”、“涌”这三个动词十分有力,“大”、“巨”、“雪亮的”这些形容词则形象表现了风浪之大。教师伴乐范读这部分描写,学生闭上眼睛感受。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互相评价。

听完了这变化无穷、跌宕起伏的《月光曲》,兄妹俩有什么反应?贝多芬又做了什么?预设学生成果:“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兄妹俩都听呆了、听醉了,陶醉在美妙的琴声中,仿佛身临其境。贝多芬则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的功夫记录下这个灵感,十分迫切。

教师引导:贝多芬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讨论后明确:热爱音乐,同情穷人,善良易感,音乐才华出众)

3.发挥想象,结束课堂(10分钟)

《月光曲》如此美妙,使兄妹俩如痴如醉,同学们又会从《月光曲》中听出什么来呢?(播放《月光曲》,同学边听边想象,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以齐读第9段结束课堂4.板书设计

月亮升起,海波粼粼月亮升高,穿过微云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部编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七

1、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美好的思想感情。

2、学会7个生字,理解14个词语的意思,能用“格外”、“仿佛”造句。

3、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4、进一步学会借助课题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进一步学会借助课题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想象第9自然段中描绘《月光曲》的内容,感受其意境美;理解贝多芬说的两次说话,体会他同情盲姑娘的情感。

《月光曲》和课文的录音,小黑板。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学习第一段。

1、今天我们学习《月光曲》。“曲”是什么意思?(没有歌词的乐曲叫做曲。)

2、这个“曲”字还有一个读音,读曲(qū)。谁能按“曲”(qū)来组词。

3、《月光曲》这篇课文是讲谁的?他是什么人?你怎么知道的?

4、齐读课文的第一段。

二、学习最后一段。

1、整篇文章是写贝多芬谱写《月光曲》,课文还有哪一段和他描写《月光曲》的过程没有什么关系?(最后一段)

2、自由读段,读后交流

(1)这个曲子叫什么?

(2)一个曲子为什么这么着急,干嘛飞奔回客栈,还要连夜写下来?

(3)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

三、通读全文,交流阅读所得。

四、学习第九自然段。

1、导入:这一篇文章的题目是《月光曲》,可是文章并没有写《月光曲》,这《月光曲》在哪儿呢?

2、自由读第九节后交流

(1)“月亮正从水天……轻纱似的微云。”句。

(这里写它的意境很美,说明它的旋律很优美。海面上很静,月亮从水天相接的地方慢慢升起来。月光升起来了,海面上洒满了银光。)

结合理解“霎时间”、“微波粼粼”、“一缕轻纱似的”等词语。

指导朗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洒满了银光”部分。

(2)“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亮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

(3)“皮鞋匠看看妹妹……波涛汹涌的大海。”

3、指导学生把海面上的三次变化用不同的语调读出来。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4、《月光曲》的曲调在哪?旋律是什么?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是非常平静的,声音很轻的;然后“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是慢慢地感情加重;最后“月光照耀,波涛汹涌”应该是感情已到了极点了。所以就是声音从轻到高,这样的过程,就是《月光曲》的旋律。)

5、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皮鞋匠和妹妹的联想。)这种联想是怎么产生的?

6、什么样的曲子,什么样的旋律才能让他们想到月亮刚刚升起,大海微波粼粼?你们想想当时的钢琴曲是什么样呢?能形容一下吗?

7、说经过:贝多芬面对着月光,弹起琴键来,一开始,他的琴声是柔和的、徐缓的,所以听在他们兄妹俩的耳朵里,产生了月光升起,微波粼粼的联想,接着贝多芬的旋律是有力的,快速的,兄妹俩的联想中是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最后,贝多芬的旋律是高昂激荡的,兄妹俩的联想中是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8、播放《月光曲》录音带,感受旋律的变化。

9、引:那么究竟他的创作激情,创作的灵感从哪儿来的?——下节课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2——8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二层,思考回答

(1)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环境里散步?是什么吸引了他的注意?

(2)从兄妹俩的谈话中,你能看出什么?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他会怎样想?怎样做?

(3)贝多芬弹的第一首曲子是什么?一曲弹完了,为什么又弹一曲?

(①贝多芬是在秋夜,莱茵河畔一个小镇的幽静的小路上。时断时续的琴声吸引了他的注意。②从兄妹俩的谈话中,可以看出兄妹俩亲密友爱,互相关心、体谅,手足情深。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很感动,他想我一定要为姑娘弹琴,于是轻轻地推开门进屋。③贝多芬弹的第一首曲子是盲姑娘弹不好的那首曲子。一曲弹完了,贝多芬听到盲姑娘激动的赞美,想到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琴声就能分辨出弹奏的人是我,想不到在这儿遇到了知音,因此贝多芬也很激动,决定再为盲姑娘弹奏一曲。)

2、月光曲的内容究竟是说什么的?是月光和大海的变化吗?

(《月光曲》的内容是写兄妹俩的,特别是写盲姑娘的。写她这么穷困,却依然要学习贝多芬的乐曲……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是写兄妹俩的贫穷;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是写兄妹俩学习贝多芬的曲子很投入;月光照耀、波涛汹涌是写他们看到贝多芬心情非常激动。 《月光曲》也是写贝多芬自己的心情的,开始是写贝多芬的心情很平静,然后第二层写的是贝多芬的心情渐渐不平静了,最后一层就是写贝多芬看到兄妹俩这么热爱音乐,所以他心情不平静。还可以这么说:乐曲的第一乐段,是描述他在小树林里散步,听见了断断续续的琴声,心里产生了一分触动,所以弹出曲子来就是柔和的,徐缓的,这样的曲子听在兄妹俩的耳朵里,使他们产生了“月亮升起,微波粼粼”的想像,然后贝多芬看到兄妹俩如此贫穷,自己心情也十分感动,手下的琴声有力,加快了,兄妹俩想象成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最后是贝多芬觉得自己遇到了知音,万分的激动,然后手下的琴声是高昂激情的,使兄妹俩联想成的是月光照耀、波涛汹涌。一句话,贝多芬的《月光曲》所写的.内容就是那天晚上他的遭遇和他的心情。)

3、指导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第二层。

仔细琢磨盲姑娘说的话,了解她是一个怎样的人?听了她的话,贝多芬心里会想些什么?读读课文,想想划划,并同学交流探讨一下。

(1)盲姑娘酷爱音乐:断断续续的琴声表明她眼睛虽然看不见,但仍然不停苦练;十分渴望听到贝多芬的演奏;听到有人为自己弹琴,虽然不知道对方是贝多芬,但十分恭敬有礼地“连忙让座”。

盲姑娘懂音乐:虽然双目失明,尽管从未听贝多芬弹奏过,却能听出是贝多芬在弹奏。

盲姑娘体贴兄长:尽管十分渴望听音乐会,但体谅家境贫穷,哥无能为力。

(2)贝多芬同情盲姑娘和她哥哥的贫穷家境,为姑娘双目失明仍热爱音乐且非常懂事而感动,为遇到知音而激动。

(3)有感情地朗读第2——8自然段,特别是在对话中读出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对哥哥的体谅,读出贝多芬对盲姑娘和皮鞋匠这样的穷人的同情之情。

三、完成部分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第9自然段,能借助课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默写。

运用第一节课学习生字词语的方法记住生字和词语,试着默写出来。(不要求人人全部默出)

二、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回忆课文内容,结合课题,说说课文中的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再把它用语言组织起来。

2、要求人人说,说清楚。

三、继续学习课文,巩固《月光曲》的内容。

1、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象、画图,体会美妙意境。

2、再听《月光曲》。感情朗读课文第9自然段,如同贝多芬散步时心情平静,听到盲姑娘说的话之后,心情变得不平静,体会《月光曲》的感情变化,表现出乐曲旋律由平静到不平静的变化。

3、《月光曲》太美了,以致盲姑娘和皮鞋匠都陶醉了。

引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她那恬静的脸上”、“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茅屋。”

4、背诵第9自然段。

四、学到这里,你觉得这个传说有道理吗?(进一步了解贝多芬)

1、故事的地点环境与《月光曲》一致。

小镇环境幽静,茅屋里月光清幽。

2、贝多芬的为人与品格的确如此。

贝多芬十分憎恨专权暴政,极其蔑视封建贵族的偏狭庸俗,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他50岁时两耳失聪,仍坚持创作。课文的这个“传说”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好恶,表现了贝多芬的为人与品格。

3、故事中贝多芬的心情变化与《月光曲》的旋律变化一致。

五、完成作业本习题。

部编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学设计与反思篇八

1、理清课文线索,抓住贝多芬的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以及内容,并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中,让学生体会他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爱。

2、学会根据实在的事物,展开适当的联想,在读写结合训练中,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1、引导学生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2、理解人物的心境和乐曲意境的统一。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走进文本

师:刚才我们欣赏欣赏了伯牙的《高山流水》,它充满了我们东方的神韵。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支充满异国韵味的曲子——《月光曲》。

二、自学汇报

交流点拨

1、出示自学提纲:

(1)查阅课外资料,阅读主题丛书,了解贝多芬,再用精炼的文字加以介绍。(2)从课文看,贝多芬是个怎样的人,抓住重点词句结合课外资料和主题丛书展开分析。(3)是什么因素促成了贝多芬即兴弹奏《月光曲》呢、

(4)仔细朗读第九自然段,想想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此引发的联想?配乐朗读,再闭眼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写下来。

(5)找一首你喜欢的音乐,展开想象,把联想到的用优美的文字表述出来。

2、学生先回顾预习中的体会。想好了,在小组中研究讨论。

3、小组汇报,教师适时点拨:(1)、一年秋天的一个夜晚,地点是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人物:穷兄妹俩和贝多芬。(2)、至于弹琴的原因,要求学生结合贝多芬弹琴时的情境加以分析。贝多芬第一次弹的是盲姑娘刚才弹的曲子,目的是为了帮助她学习;第二次弹的是《月光曲》,原因是深受感动。谈得非常好,可以从穷兄妹俩听音乐时的神情、联想和听完后的表现看出来。(3)、对于穷兄妹俩的分析,抓住他们的对话和听音乐过程中的相同表现。穷兄妹俩互相关爱,互相体贴,互相理解,非常善良,也非常热爱音乐,懂音乐。贝多芬有很高的音乐造诣,是一位热爱劳动人民,具有丰富想象力的音乐家。(4)、要求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抓住实在的事物与联想。指导学生分析乐曲的曲调及其内容,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屋里显得格外清幽,这些描写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事物。贝多芬此时弹起的《月光曲》,正是从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音乐联想。那微波粼粼的海面景象,仿佛是穷兄妹俩淳朴、美丽、善良、勤劳的美好情操;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这波涛汹涌的海面,仿佛是贝多芬在替兄妹俩向不平等的社会提出的抗议,为兄妹俩鸣不平。

对句子的理解。

①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听贝多芬的音乐会是盲姑娘一直以来的愿望,而盲姑娘把这梦寐以求的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说明了她对哥哥的体谅和理解,她十分理解哥哥说的“音乐会入场券太贵,咱们又太穷”话中含有的不安和痛楚之意,她对自己说的那句话感到不安和后悔。这“随便说说”,让我们感受到了盲姑娘的善解人意,让我们感受到淡淡的凄楚和酸涩,更让我们感受到了盲姑娘那种被生活所迫,而强压住内心对音乐热爱的无奈。是啊,生活本来就已经很艰难了,听贝多芬的音乐会是多么奢侈而又无望的事啊!学习本句,要侧重语意的领会。可通过联系上文中兄妹俩的对话,反复朗读,让学生领会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②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多纯熟”,是说弹奏的技能熟练;“多深”,是说把曲子里的感情充分表现出来了。句子中的两个“您”读起来不一样,第一个是表示猜想,语调稍延长一些。后来她做出了判断,贝多芬正在附近旅行演出,这样高超的演奏技巧,只有贝多芬才行,因此第二个“您”就很肯定。梦寐以求的愿望变成现实,盲姑娘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盲姑娘的这几句话使贝多芬十分激动,一个双目失明的姑娘,这么爱音乐,又这样懂音乐,这是知音啊!正因为遇到了知音,贝多芬才产生要为她弹奏第二支曲子的想法——创作的激情顿时而生。

③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清幽”,秀丽、幽静。清亮如水的月光下,一切是那么朦胧,那么美,就连破旧的茅屋也显得诗情画意。这样的美,盖过了茅屋里的穷困和凄凉。此情此景,深深打动了贝多芬,他“望了望”穷兄妹俩,同情之心油然而生。是啊,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而又爱好音乐的人们,这样想着,使他情不自禁地按起琴键来。

④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微波粼粼”,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形容水清澈的样子。“霎时间”,极短的时间。

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琴声,联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丽画面。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此刻,贝多芬轻轻地按着琴键,音乐轻幽、舒缓。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随着景象的变化,音乐气势逐渐增强,曲调出现了波折。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强音乐骤然响起。浪花“涌过来”,气势凶猛,音乐高昂激越,节奏越来越快。多么美丽的画面,多么丰富的联想!时而舒缓,时而明快,时而悠扬,时而激烈。清新、梦幻的境界,优美、和谐的曲调,让我们不得不叹服贝多芬高超的技艺。

⑤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恬静”,形容姑娘被音乐唤起了想象后,脸上表现出来的专注、平静的神色。脸上是“恬静”的,心里是舒适、安逸的。“仿佛”,指哥哥看陶醉在琴声中的妹妹,从妹妹专注而平静的神情中产生的感觉,感觉妹妹也和自己一样,被琴声带到了月光下的大海。“波涛汹涌”,波浪猛烈地向上涌。“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又是多么光明、美好的景象,这正是兄妹俩所向往的情景。贝多芬的琴声带给了兄妹俩无穷无尽的想象。音乐,真的是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拓展延伸

学以致用

1、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2、播放《寂静的山林》生闭眼想象画面,交流汇报,写在作文本上。

四、布置作业

完成作文

部编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九

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2、感情朗读课文,感受音乐家贝多芬深切同情劳动人民美好的思想感情。

课文录音,投影,音乐。

出示课题:月光曲

问:同学们,当你看到课题以后,你最想知道什么?

你们最想知道的问题答案,都在课文中隐藏着呢。你们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学习去发现它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先来寻找“《月光曲》的曲调”。请认真读课文,划出暗示《月光曲》曲调的句子。

讨论交流暗示《月光曲》曲调的句子。

1、请大家自由读第九自然段,根据你对音乐的理解,体会《月光曲》曲调的旋律可能会是怎样的。

(先慢后快,先低后高。)

2、老师出示几种曲调,请大家选择,并说出理由:

⑴ 舒缓──明快──激昂。

⑵ 明快──激昂──舒缓。

⑶ 舒缓──激昂──明快。

3、学生交流,并说说理由。

4、下面请同学们亲耳听听《月光曲》,看曲调同大家理解的是否一样。

(放音乐。)

2、这段曲调是贝多芬用钢琴弹奏出来的,大家能不能通过朗读把这段曲调表现出来?

请同学读《月光曲》的内容,老师用投影片打出这几句话,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句子所描绘的景象。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

《月光曲》的第一部分描述的是月光照耀下的微波粼粼的海面,所对应的音乐应该轻柔舒缓,朗诵时的语调要柔和一些。

《月光曲》的第二部分描述的是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这时风卷巨浪,所对应的音乐应该明快,朗诵时的语调也要高昂一些。

《月光曲》的第三部分描述的是月亮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所对应的音乐应该浑厚激昂,朗诵时的语调要凝重有力一些。

师小结:

清幽的月光照耀着那时而平静,时而奔腾的大海,让我们把大海的柔和美、壮阔美读出来,让我们把贝多芬融入《月光曲》中的对穷兄妹俩的深情读出来。

(感情朗读。)

板书:

乐曲  联想

舒缓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月光曲 明快 月亮升高 风卷巨浪

激昂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1、刚才同学们听了音乐,读了课文,请你说说对这《月光曲》的理解。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这《月光曲》太美了,以致于盲姑娘和皮鞋匠都陶醉了。

引读: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

2、你能不能把这美妙动人的《月光曲》背诵出来呢?背诵第九自然段。

1、在课文中,大家是通过什么途径体会到《月光曲》的曲调的?

(皮鞋匠的联想。)

2、同样的音乐,不同的人理解不同,产生的联想也不一样。皮鞋匠听着贝多芬弹奏的《月光曲》产生了这样的联想,那么盲姑娘会产生怎样的联想呢?你自己会产生怎样的联想呢?

你能不能也像课文一样,把你产生的联想写成一段话呢?

部编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学设计与反思篇十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体会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思想感情。

2、想象第9自然段所描绘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1、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引导学生体会《月光曲》的意境。

(一)、聆听音乐,感受《月光曲》的意境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初步了解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这一传说故事的内容,大家想不想听听这首著名的乐曲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美妙的乐曲中吧!请大家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播放《月光曲》片段)

2、请大家说说在你聆听音乐时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交流,对学生不同的感受都给予肯定。)

(二)、边听边画,表现《月光曲》的意境

请同学们再次欣赏《月光曲》,边听边把你想象的画面简单地画下来,可以画一幅,也可以画几幅。(指名几个学生画在黑板上)

(三)、朗读品味,融入《月光曲》的意境

1、播放课件,在音乐和画面的配合下,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诵课文第9节。把学生带入诗一般的意境之中。

2、画面和音乐美吗?其实书本里描绘的更美,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第9节,找出写得美的词句,并想想美在哪里?

3、全班交流

4、这么美的景色,全是皮鞋匠亲眼看到的吗?从哪个词看出是他想象的?画出联想的句子

5、指导感情朗读,读出大海的美,读出它的变化。(当月亮初升时,要轻而舒缓;当读到“刮起大风,卷起巨浪”时,要加快速度和力度;当读到“皮鞋匠看看她妹妹”时,语气要转为平静。)

自由读——配乐指名读——齐读——朗诵

(四)、回读全文,探究贝多芬的创作过程。

1、这么美的月光曲是怎么谱写成的呢?课文哪几节是写月光曲怎么谱写的呢?(2—10节)

2、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课文2—10节,并想一想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3、学生提问,教师进行梳理、归纳。

3、交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随机调整,随机点拨。)

(1)预设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贝多芬要给盲姑娘弹钢琴曲?

a、是因为盲姑娘爱音乐

b、出于对盲姑娘的同情

语段:兄妹俩的对话。(请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兄妹俩的对话。)

①重点研读:“随便说说。”真的只是随便说说吗?

②引导体会:你觉得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对话,会怎样想?

③出示贝多芬说过的话:“我的艺术是为了一切贫苦人民的幸福,我做到了这一点,也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体会他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思想感情。

(2)预设第二个问题:贝多芬弹完一首,为什么又弹了一曲?

a、是因为盲姑娘不但热爱音乐,而且还懂音乐,是贝多芬先生的知音。

语段:盲姑娘与贝多芬的对话。

①“听得入了神”、“多纯熟”、“感情多深”

指导朗读盲姑娘的话:

a、当盲姑娘听了贝多芬弹的曲子之后,心情怎么样?(激动、惊喜、喜出望外……)

b、为什么?(盲姑娘想不到在这样偏僻的乡村,竟能如愿以偿地听到如此精湛美妙的琴声。更重要的是,她猜想到眼前的这位演奏者可能就是赫赫有名的贝多芬先生。)

c、请大家分别用激动、惊喜或者赞美的语气来读一读

d、是呀,盲姑娘听了曲子后非常地激动,这激动里有惊喜,有赞美,让我们一起再激动地读一遍。

②听了盲姑娘激动的话,贝多芬没有回答,其实他心理会怎样想呢!

b、当时的环境使贝多芬触景生情。

语段:第八自然段。(全班齐读第八自然段。)

引导感悟:“披上银纱”“格外清幽”等

(3)预设第三个问题:贝多芬是怎样把第二首曲子记录下来的?

a、“飞奔”看出他当时心情怎么样?

b、为什么要连夜把曲子记录下来?(自己也被这首曲子感动了)

(五)、听音乐,想象写话。

再次欣赏《月光曲》,边听边想,边听边写:“我静静地听着,我好像……”

(六)、布置作业。

搜集和欣赏贝多芬的音乐作品。

部编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学设计与反思篇十一

1、了解《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从中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并体会二者结合的作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分辨事物和联想

2、难点:

利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的情和景

幻灯片。

分辨事物和联想。

板书:

《月光曲》

1、弄清贝多芬弹奏第一首音乐的经过。

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布听到了什么?

2、这琴声为什么引起他的特别注意?

3、贝多芬靠近茅屋又听到了什么?

4、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

5、贝多芬走进茅屋做了什么?

6、他为什么弹琴?

让学生在文中找到贝多芬是怎样说的。

7、贝多芬弹完第一首曲子,盲姑娘有什么反应?

8、为什么盲姑娘推测出陌生人就是贝多芬呢?

9、这时贝多芬用什么来回答盲姑娘的问话?

10、理解弹奏《月光曲》的经过:

⑴让学生默读,找出课文中哪些是描写《月光曲》的内容,引导学生体会当时的环境。

⑵在这清幽的月光下,听着美妙的琴声,皮鞋匠好像看到了什么?

⑶盲姑娘仿佛看到了什么?

⑷听到这首音乐,盲姑娘的神态怎样?

⑸贝多芬飞奔回客店做了什么?记的是什么曲子?

部编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学设计与反思篇十二

《月光曲》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八单元的第二篇课文。第八单元以“热爱艺术”为主题,其它三篇文章为《伯牙绝弦》、《蒙娜丽莎之约》、《我的舞台》。《月光曲》一文,讲述了贝多芬为盲姑娘的弹奏音乐并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说故事。

本篇课文文质兼美,富有深刻的人文内涵,写作语言精炼,刻画人物形象鲜明,通过语言、动作的描写,以及环境的衬托,展开想象,营造出如月光一样美丽的画面,令人深深陶醉和无限回味。

围绕“让优美的旋律流淌在心间”为主线,抓住重点词、句段进行读、写、思、议的训练,感受文中人物人性上的善良之美,体会贝多芬与盲姑娘音乐上的共鸣之美,激发学生对艺术、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1、以读促思,读出感情,感受月光曲的旋律。

2、学会用想象的表达方式来写一段话。

3、激发学生对艺术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以读促思,感受月光曲优美的旋律。

学会用想象的表达方式来写一段话,激发学生对艺术和生活的热爱。

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课文,查找有关贝多芬有关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导入:艺术是我们人类智慧的瑰宝,它们给人类带来的深深的感动,永恒的美丽和难以言状的幸福。今天,让我们继续学习26课《月光曲》。板书课题——《月光曲》。

2、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讲述了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3、我们知道贝多芬因同情盲姑娘的不幸,为她弹一曲,后来知道盲姑娘不仅喜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他为在茅屋里能遇到知音而激动,所以一曲弹完又弹一曲。这第二首曲子就是《月光曲》

二、、品析重点段落,感受艺术的美妙

1、我们来欣赏贝多芬弹第二首曲子的部分。请同学们大声读读课文的8、9段。

2、出示8段:“一阵风……按起琴键。”

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的环境怎样?最能突出这个环境的—个词是什么?(清幽)

(1)、“清幽”是什么意思?指(风景)秀丽而幽静。清幽的月光使人感觉沉静、安闲。

(2)、“格外”什么意思?(超过寻常)。可换什么词?

(3)、自由读,体会当时的环境,读出“清幽”的感觉。指名读、齐读。

3、蜡烛被风吹灭了,月光从窗户照进黑暗的屋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屋里屋外一片银白的世界,仿佛进入仙境般。在这种环境中,贝多芬看到了什么?(清幽的月光、茅屋里的一切、穷兄妹俩)

4、贝多芬在清幽的月光下面对两个可爱的知音人,一股创作《月光曲》的激情在他胸中激荡,于是他满怀深情地按起了琴键。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当时的琴声,体会《月光曲》描绘的情景。(播放乐曲)

5、(结束音乐)这么动听一曲《月光曲》,课文是通过什么来写它的内容的?(通过穷兄妹俩听琴声产生的联想来写的。)

6、在这清幽的月光下,皮鞋匠听着美妙的琴声,好像看到什么?

(1)指名答。

(2)出示9段:“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涌过来……”齐读。

(3)语言描述带入情境:现在,我们也仿佛来到皮鞋匠的茅屋里,站在盲姑娘身边,一起听贝多芬弹琴,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一幅画面:

出示图1。

这个画面,课文里是怎样描述的?(“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撒遍银光。”)

谁能上来指一指“水天相接”的地方在哪儿?(海平线上)

师:听到贝多芬的琴声,皮鞋匠仿佛觉得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慢慢升起来,这时的海面是平静的,音乐一定是舒缓的。大家想象一下,贝多芬这时是怎样弹琴的?(节奏很慢,声音很轻的。)

练读。板书:轻柔舒缓月亮升起微波粼粼

出示图2。

皮鞋匠继续听着,他又仿佛看到了什么?(描述:“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微云”是“少云”吗?从整个句子看“一缕一缕轻纱似的”,想想,“微”是什么意思?(薄)

师:这时的旋律还是很平静的,很柔和的。

练读。板书:平静柔和月亮升高穿过微云

出示图3。

找出课文有关的语句来描述。(“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岸边涌过来……”)

这个情景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波涛汹涌)

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有没有月光?从哪儿知道?(雪亮……)

师:这儿仍然是月光照耀下的大海,那是一种欢乐的令人激动的情景。这时,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

师:刚才的宁静被破坏。这时的旋律是高昂激越的。

练读。板书:高昂激越月亮照耀波涛汹涌

(4)我们把鞋匠听到琴声产生的这部分联想,分这三个意境,哪个意境表现的音乐高昂激烈?(第三个)

(5)指导朗读。(齐读、指名读、试背)

(6)小结:贝多芬的琴声把皮鞋匠带到了海边。这儿有平静的大海,有奔腾的大海;有柔和的美,也有壮阔的美。但无论是平静的大海,还是波涛汹涌的大海,都有月光照耀。这是多么美好、光明的景象,又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啊!

(7)皮鞋匠眼前出现的这些景象,这是他亲眼所见吗?(不是,是他头脑里想到的,这叫联想。)这个联想是怎么产生的?(由看到清幽的月光和听到的琴声而产生的。)

7、[幻灯片——事物联想]“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波涛汹涌的大海。”听到这首曲子,盲姑娘的神态怎样?(恬静——安静、宁静。表示心里很舒适,很安逸的。)

8、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盲姑娘眼睛瞎了,是看不见的,但是她懂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她听得入神了,所以说“仿佛也看到了”也联想到月光下的大海。)

9、小练习:用横线画出听到或见到的实在的事物。用波浪线画出联想的语句。

(1)从事物引出联想,课文中用了哪两个词语?(好像、仿佛)

(2)小结:读文章时,我们分辨哪些是事物,哪些是联想,就能帮助我们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写文章时,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能使文章深刻、感人。

10、教师运用动作记忆法,指导学生背诵第9自然段。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学生当皮鞋匠,做侧耳倾听状)他好像面对着大海(双手打开做大海状),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合手做圆月亮微微升起状)。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双手向下轻摆,做微波状,双手突然打开,慢慢舒展开)。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合手做圆月亮,往右上微微升起)。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双手大幅度摆动,做大风、巨浪状)。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用手做浪花朝前涌状)……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露出恬静的微笑),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睁大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双手打开,做结束状)

三、运用想象,写出精彩片断

1、回顾第十一册中运用想象的课文片段,朗读。

片段一: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土与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山中访友》

片段二: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2、欣赏音乐《渔舟唱晚》片段,运用想象的方式写一段话。

3、当场点评,指出在运用“想象”的妙处。

四、作业:

1、推荐阅读《贝多芬传》,到书店阅读与音乐家有关的故事,做好读书笔记。

2、通过网络或音像制品,倾听《月光奏鸣曲》及其它世界名曲。

(轻柔舒缓)月亮升起微波粼粼

(平静柔和)月亮升高穿过微云

(高昂激越)月亮照耀波涛汹涌

部编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学设计与反思篇十三

1、了解《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从中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3、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学会生字新词,会用“陶醉”等词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引起的联想。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月光曲》的情境。

有关本课规定的挂图、小黑板、幻灯片、录音机。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能理解“恬静”、“陶醉”等词语的意思,并能用“陶醉”一词造句。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的心。

3、能按事情发展,体会贝多芬情感的变化。

4、出示目标(幻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会分辨事物和联想。

一、导入新课,带入情境。

播放录音《月光曲》

二、讲授新课。

1、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1)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了什么?(听到了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解释:断断续续

(2)这琴声为什么引起他的特别注意?(正是他的曲子)

(3)贝多芬靠近茅屋,又听到了什么?(兄妹的对话)

(4)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

(5)贝多芬走进茅屋干了什么?(弹琴)

(6)他为什么弹琴?听到这话,看到这情形,这一切使贝多芬想到什么?激起贝多芬怎样的感情?(激起同情心)让学生在文中找到贝多芬是怎样说的。贝多芬怀着这种感情,弹了一首曲子给盲姑娘听。(板书:弹第一首)

(7)贝多芬弹完第一首曲子,盲姑娘有什么反应?

(8)为什么盲姑娘推测出陌生人是贝多芬呢?

(9)这时贝多芬用什么方式来回答盲姑娘的问话?(板书:月光曲)

2、理解弹奏第二首乐曲的经过。

(1)让学生默读,找出课文中哪些是描写《月光曲》的内容。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环境里弹奏《月光曲》的。在这茅屋里,此时能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实实在在的事物。

(2)在这清幽的月光下,听着美妙的琴声,皮鞋匠好像看到什么?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这时海面上怎么样?

(3)这是眼前看到的景色吗?为什么他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联想,进而讲述联想和实在事物之间的关系。

(4)听到这首乐曲,盲姑娘的神态怎样?(“睁着不大的眼睛”。恬静是什么意思)

(5)乐曲弹完了,贝多芬离开了茅屋,兄妹俩发觉了没有?为什么没能及时发觉贝多芬的离去?(他们被优美的琴声陶醉了)“陶醉”是何意?指名造句。

(6)贝多芬飞奔回旅店干什么?

(7)记的是什么曲子?(《月光曲》)

(8)为什么要连夜把它记下来。(引导学生想一想,贝多芬在散步时,有没有想到创作《月光曲》)

(9)是什么原因激起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是茅屋的人和物、情和景激发了他创作的激情)

1、《月光曲》作者是谁,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的?

2、指名说说哪些是联想部分,哪些是实实在在的景物。

3、朗读课文,背诵规定句子。

(1)重点指导学生如何分辨实物和联想。

(2)指导学生背诵的方法。

根据教学实际进行补差补缺工作:谱琴声听同月光、琴声、事物写谈话情作过第一首激动月亮初升、海面、想弹用程第二首激情像是波涛汹涌的大海

作业布置

1、熟读、背诵全文。

2、片断训练。

提示:贝多芬回到客店记录《月光曲》,当时他可能怎么写?

(1)交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2)运用实实在在的景物和联想。

部编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学设计与反思篇十四

1、了解贝多芬及其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对穷苦人民寄予的深厚感情。

2、品读课文,从字里行间揣摩真挚的感情是艺术家创作的源泉,初步受到音乐艺术的熏陶。

3、感情朗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积累语言。

感受音乐与语言的内在相通之处,感知真挚的感情是艺术的源泉。

《月光曲》音乐磁带,ppt投影片。

就让我们再次走进音乐的圣殿,用心灵倾听,乘着音乐的翅膀,用想象把音符变成文字,将旋律转化成画面。

播放《月光曲》,请学生静静地欣赏。然后交流听音乐所想象到的情景。

预设1:学生自由发表听音想象到的画面,可以一个词,可以是一句话,也可是几句话。

预设2:如果学生缺乏对音乐的感受力,老师事先准备一段特别美妙的语言描述音乐呈现的画面,为学生做示范,让学生享受语言与音乐的荟萃。

【设计意图】本单元的主为“艺术的魅力“,把音乐引进语文课堂,一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一是乘着音乐的翅膀,展开丰富的想象中,用比较准确的语言描述想象的画面,让音乐与语言没有界限,把音乐的感受与语言的发展结合起来,避免把语文课上成音乐欣赏课,使语文学科产生错位,甚至丢失自我。

第一部分,出示第9自然段文字。

教材解读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音乐是舒缓的】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稍有变化,总体是轻柔的】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旋律是跳跃的,曲调上有反复之处】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曲子快速而有力】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高昂、激荡,节奏感特别强。】皮革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天高云淡,月朗星稀,海在轻微地呼吸,一切都那么幽静,那么美好!渐渐地,月光照亮海面,唤醒了海水,海开始奔腾汹涌,纵情地舞蹈。一切都是那么光明而美好,这是一个自由宽阔的世界!

【设计意图】本单元的主题是“艺术的魅力”,所以教学本课时用音乐作为熏染的载体,创设情境,在唯美的音乐旋律中展开学习,用最智慧的语言——音乐开启学生想象的天窗,推开学生思维的大门。直奔本课用语言再现《月光曲》的第九自然段,使单元主题与语文学习实现零距离。

教学策略:

(一)品味语言

1、学生自由朗读第9自然段。总结写了什么?皮鞋匠听贝多芬弹奏曲子的联想。

2、用四字词语概括画面:水平如镜(风平浪静)——微波粼粼——朗月穿云(月明星稀)——巨浪滔天(洪波涌起)——波涛汹涌(惊涛拍岸)

3、用感情朗读表现景象的变化,用声音创设情境。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根是研究语言,任何时候都是不二的法门。学习的启程从读到思,明白内容层面的指向,首先弄懂写了什么,才可能进一步学习怎么表达的,步步为营,方符合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

穿插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内容,即运用自己的语言库存进行具有表现力的表达和概括,这也是在有效的训练是培养能力,在运用中实现能力的发展。

心中对语言有了感觉,用绘声绘色地朗读个性化塑造文本的内容,再现文本的情境,是语言学习独有的魅力。其实,学生的读的过程,就是再创造的过程,就是内化语言的过程,就是积淀语感的过程。

(二)用想象架设语言与音乐的桥梁,让优美的旋律流淌在心间。

1、借助皮鞋匠的想象,把每幅画面转化成自己能够感受的音乐,让音乐像小溪一样在心间流淌起来。(见第9自然段的括号内容)

2、连盲姑娘也仿佛乘着音乐的翅膀见到了她从来不曾见到过的美好的景象,更说明这是一首(  )的乐曲。(表现力极强,极具感染力,令人震撼,终生难忘,余音绕梁,美妙绝伦……)

3、欣赏《月光曲》,沉浸于音乐的意境之中,提升艺术品味。

【设计意图】随着学习的深入,让语言与音乐在高层面上相通相谐,应当是本文最大的优势。而连接二者的桥梁就是自由的想象。通过丰富而自由地想象,把文字转化为画面,进而把画面转化为旋律,这是艺术的提升,是语言的提升。

渗透衬托的写法,用双目失明的盲姑娘能够看见自己生平从未见过的大海的景象来有力地说明《月光曲》的表现力,这是作者写作的匠心。是读写不着痕迹的结合。

带着交流感悟再次欣赏这首世界名曲,相信每个孩子的感觉都会有所不同,这可能是音乐的启蒙,这可能是音乐的顿悟,这可能是音乐的引领,无论怎样,都是一次用音乐的灵泉对孩子们的洗礼。

(三)了解贝多芬,加深对音乐家艺术才能与人格魅力地双重折服之情。

1、自由汇报对贝多芬的了解。

2、出示(课后资料袋)贝多芬资料,提取信息。

贝多芬是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贝多芬生活道路非常坎坷,26岁时听力开始减弱,晚年失聪,只能通过书写跟人交谈。他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一生创作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如广为流传的交响乐《恐龙》《命运》《田园》《合唱》。

【设计意图】课后的资料袋中的内容应当巧妙地为学习语文服务,为加深感悟服务。这里,在充分感受《月光曲》的震人心魄的魅力之后,进行作者简介,既是对学生音乐知识的石室,更是对贝多芬这位伟大音乐家的人格魅力的仰视,这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从文本中生长出来的,而不是老师强加的,更容易入脑入心。

有效的拓展链接是语文学习开放性的需要,我们要为语文学习减肥,但是适当的丰满与装饰必不可少,这是语文学习的特质。

第二部分,回溯上文,了解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这样一曲世界著名的钢琴曲背后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可以说,是这个传说,让《月光曲》更加如梦似幻,是《月光曲》以及他的创作者贝多芬先生,使这个传说更加耐人寻味。

教材解读:

这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读后,我们也仿佛进入了乐曲描述的如梦似幻的美妙境界,对乐曲产生了无限的向往,同时对贝多芬产生了深深地敬仰和爱戴之情。

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教学策略:

1、自主质疑,援疑引思。

这就是贝多芬亲自为穷苦的鞋匠兄妹弹奏的举世闻名的钢琴曲《月光曲》的一部分。听了大音乐家为穷兄妹演奏这件事,一定有问号冒了出来,令你产生了什么疑问呢?

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姑娘兄妹听呢?

是因为盲姑娘兄妹特别幸运吗?

为什么弹了一曲之后,还要再弹一曲呢?

【设计意图】随着学习的进程,及时让学生的思维之火燃烧成熊熊的火炬,有待老师的点拨。给学生学习提问的机会与时间,学生的质疑能力才会日益提升。我们的语文学习有时候是老师的自作多情,自以为是,而恰恰忽略了学生这个学习主人的存在与他们那个情境之下的深切真实的感受。

2、默读课文2——8自然段,简单写写批注。然后小组同学互相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课堂之上的静思默想与小组间的交流不应当是形式的点缀,而是课堂特定时空之中学生不可重复的学习体验,是课前的预习所不能替代的。必需的是老师的引导与培养,不断提高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解读二种声音——钢琴声和谈话声。

①贝多芬在莱茵河边的幽静的小路上散步的时候,听到了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

他会想:这们一所简陋破旧的茅屋还有人弹奏我的曲子,真新鲜——好奇。

弹奏得断断续续,特别不熟练,糟蹋我的曲子呢——别扭。

在好奇心加上一点别扭的驱使下,他不由自主地向茅屋走去。于是又听到了谈话声。

【设计意图】与文中的人物心心相印,才能做文中人物的代言人,说出他们的心声,也就是文字背后的意味。这是与文本会晤必须的阅读心理。

②学生自选角色,朗读纯对话内容。(出示纯对话内容)

“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

a、二个感叹号,说明盲姑娘感情强烈。为自己弹不好这首曲子而着急。特别渴望听到贝多芬自己的演奏。

b、盲姑娘是个特别爱音乐的人,听别人弹过几遍,自己就能大概弹奏,很了不起。

c、盲姑娘特别热爱音乐,听贝多芬自己演奏是她梦寐以求的事情。

“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太穷。”

a、爱音乐的人竟然因为穷困而不能满足自己听音乐的愿望,实在太不公平了。

b、哥哥对妹妹充满了歉疚、不安和痛楚。

c、穷困:住茅屋、旧钢琴、微弱的烛光、做皮鞋——家徒四壁,一无所有

“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a、盲姑娘特别体谅哥哥,是个懂事的妹妹。

b、盲姑娘特别善解人意。

c、穷兄妹俩手足情深。一个谎称是随口说说,一个真心充满歉意。

预设1,由“随便说说”的理解逆推,追问到底是不是盲妹妹“随便说说的”?从而,深入语言文字之中,理解其中的蕴含的感情。

预设2,学生如果学习能力强,可以自己自由谈感悟,互相补充更正。

③展示朗读。

【设计意图】用充分的读拉动学生的思维,使感悟更加个性化和多元化,也更加接近文本所要表达的内含。兄妹俩的谈话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最初的原因,是兄妹俩的挚情真爱打动了贝多芬,也更能体现贝多芬是个为穷苦人演奏的伟大音乐家。

3、体会贝多芬的心情。

面对这样一位清秀却双目失明的姑娘,面对这样一位手足情深的同胞兄妹,面对如此酷爱音乐的盲姑娘,贝多芬再也抵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感动、冲动……)他又一次想起自己说过的话:

出示贝多芬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设计意图】拓展贝多芬的名言就是解读他的心声,这样的丰厚文本是为感悟服务的,是感悟文本的另一扇窗子。

4、品读盲姑娘的语言。

盲姑娘听了贝多芬的演奏后的表现,重点研读她的语言“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①这里又用二个感叹号表现盲姑娘听了贝多芬演奏后的激动之情。

②纯熟:很熟练。近义词:娴熟。深:感情表达得特别深厚,感染人。这是盲姑娘对贝多芬演奏发自内心的评价

③您,您 也说明聪明的盲姑娘由刚才高超的演奏和贝多芬正在此地演出推断出了事实,她的激动更无法表达。

感情朗读,深入体会。

此时的贝多芬内心同样激动不已:他为盲姑娘不但热爱音乐而且这样懂得音乐而激动;他为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小镇能遇上知音而激动;他为自己的音乐又一次为穷苦的盲姑娘兄妹带来幸福而激动。这万分的激动化作了一句话(齐读“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这万分的激动如汹涌的海浪撞击心扉,他的音乐灵感如泉水一样汩汩而出,于是他做了这个决定(齐读“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设计意图】咀嚼盲姑娘的话,体会贝多芬的情是此时学习的重点所在。正是由于盲姑娘听了大音乐家的演奏后的情不自禁,才有了贝多芬在这个偏僻的小镇遇上知音的喜出望外的莫名的兴奋。语言咂摸出味道了,感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教材解读:

课文第9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所在,应当一读再读,就像这首《月光曲》一样,值得一听再听。故事的结尾作为收束,给人以整体感,在学习的时候进行简略处理:兄妹俩的陶醉与贝多芬记录曲子。

教学策略:

①诵读第9自然段

月光如水,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穷兄妹俩幸福地站在贝多芬身旁,此情此景,给大音乐家带来了创作的灵感,于是一首旷世佳作诞生了……

再次播放《月光奏鸣曲》,师生齐诵第9自然段。

【设计意图】对于语文学习而言,读永远是最有效的最本色的手段,是可以出神入化的学习策略。特别是此时此刻,因为有了以上的交流与感悟,其它的语言相比动情地诵读,显得苍白而画蛇添足。

②在音乐声中,指读第10自然段。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我们大家都被陶醉了,深深地沉浸在这美妙的音乐之中。而我们的音乐家也被自己的即兴创作陶醉了,他要抓住这灵感迸发的一瞬间,彻夜不眠,记录下了这首举世闻名的《月光曲》。

③总结填空。

课文学完了,我们应当由衷地感谢,感谢(音乐家贝多芬为我们奉献了这么美好圣洁的音乐;感谢音乐家这颗为穷苦人创作的爱心;感谢热爱音乐,懂事聪明的盲姑娘;感谢皮革匠与妹妹真挚的手足深情;感谢为我们编创这美妙传说的人们……)

【设计意图】总结填空是全面总结学习收获,所以有内容层面的,也有人文情感层面的,更多的是情感价值观层面的,这应当是学生了解贝多芬、了解贝多芬的音乐的一个起点,学生体味艺术的魅力和音乐的影响力,应当更多的是在课外这个广阔的世界里。

推荐访问:上册 教学设计 反思 最新部编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学设计与反思大全(14篇) 最新部编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学设计与反思大全(14篇) 六上语文《月光曲》教学反思

热门文章

小学三年级教学工作计划20209篇

小学三年级教学工作计划20209篇小学三年级教学工作计划2020篇1三年级大部分同学对学习英语都有浓

班主任教学感悟6篇

班主任教学感悟6篇班主任教学感悟篇1新学期伊始,为了进一步引导班级学生走上正确的思想、学习道路,在各

四年级教学工作总结11篇

四年级教学工作总结11篇四年级教学工作总结篇1今年前半年我担任九年级1、2、3、4四个班的化学教学工

教学经验和教学心得10篇

教学经验和教学心得10篇教学经验和教学心得篇1一年来,我校学生宿舍管理在校园领导的支持、关心和正确领

音乐老师教学工作总结4篇

音乐老师教学工作总结4篇音乐老师教学工作总结篇1一学期很快又过去了,在这学期里,审视自己一年来的工作

学校教学工作总结3篇

学校教学工作总结3篇学校教学工作总结篇1担任一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近一个学期。在这辞旧迎新的岁末,每位老

顶岗教学学生个人总结11篇

顶岗教学学生个人总结11篇顶岗教学学生个人总结篇1大一生活就要结束了,回首过去的一年大一生活一切仿佛

数学老师个人教学工作计划4篇

数学老师个人教学工作计划4篇数学老师个人教学工作计划篇1依据《考试大纲》、《考试说明》、《教学大纲》

班主任教学2021工作总结6篇

班主任教学2021工作总结6篇班主任教学2021工作总结篇1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中(_)班的班主任,班

优秀教学工作总结8篇

优秀教学工作总结8篇优秀教学工作总结篇1当高考结束的钟声敲响,备战了一年的__年高三历史教学也宣告结

一年级数学教师教学工作总结4篇

一年级数学教师教学工作总结4篇一年级数学教师教学工作总结篇1时间过得很快,一晃一年的骨干教师生涯已悄

优秀班主任带班教学心得5篇

优秀班主任带班教学心得5篇优秀班主任带班教学心得篇1在学校,“问题学生”通常指那些在学习、思想或行为